基于CIP3/CIP4标准的预放墨及控墨技术(2)

印前频道 - 印前技术 来源:设计在线 作者:cpcool 2010-12-23
1252 0 0

2.预放墨数据的传输

    有了预放墨数据并不能直接控制印刷机的墨键,PPF档案中记录了每个墨区的网点面积率,但无法实现不同厂商的印刷机印出相同的效果。而从大版文件得到的PPF文件上的数据,给同型号的印刷机,其数据都是相对固定不变的。预放墨数据传到印刷机的控制机台后,必需经过印刷机作业系统的放墨曲线来调整,才可以保证墨键预调多少的间隙能得到我们需要的效果。

    目前,国内外应用得比较多的连接CIP3/4的PPF或JDF文件到印刷机控制台的软件为瑞士DigitalInformationLtd.公司开发的InkZone系列软件。下面就以InkZone软件为例说明预放墨数据的传输。

    DI-Plot软件的设计是为了提升印刷业的生产力。它独特的转换和运算工具可以读取1-BitTIFF,8BitTIFF,CIP3/4格式的文件,可以转换成所需要的输出格式如CIP4/JDF,PDF,TIFF等。在这里DI-Plot读取1-bitTiff文件或PPF文件得到预放墨数据并以.ink格式存储。例如,有一印件A制好CTP版后,产生一份A0.ppf,同时这个A0.ppf文件传到DI-Plot软件中,DI-Plot将A0.ppf先转换成InkZone的内部文件格式A0.ink,再通过InkZonePERFECTOR软件转化成机器可以识别的格式,如果是海德堡印刷机则InkZonePERFECTOR将A0.ink转化成A0.hei,如果是曼罗兰[产品]印刷机则转化成A0.man,如果是小森印刷机则转化成A0.kom,然后把这些相应的数据传到印刷机的墨控台。如果印刷过程中这些数据经过操作人员的调整,并达到可以接受的质量要求时,将这一组调整好的墨控数据(A1.hei或A1.man或A1.kom)会被储存回InkZonePERFECTOR的硬盘中,以备将来的线性化使用。

    然而,由于印刷机墨斗出墨量与标称刻度并非线性关系,而根据版面图文分布信息分析计算所得版面油墨数据是线性数据,以及由于使用年限较长、设备磨损较大的机器,墨斗墨键处于非标准状态,再加上所用的承印材料、油墨、版材的类型,环境的温湿度等等的影响,这时对预放墨数据进行调整转化就变得非常有必要,使之与墨斗实际放墨量数据趋于一致。

    3.稳定控墨的方法

    虽然,有了预放墨曲线的设定,但是由于印刷机本身墨路的结构、油墨的特性、版面图文分布状况、印刷机的速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刚达到理想的浓度值并不能一直维持到印刷结束。因此必须要借助各种方法才能做到稳定准确的控墨。

    ①主观目视法。此方法以人眼主观观测的方式,但不一定快速。因为人眼是最敏感但也最容易疲劳的,而且要同时照顾到四个色版上的墨键,以每个单位32个墨键来计,就有128个墨键需要调整,虽然不是每个墨键都需要调整,但工作量也是相当大的,并且每一位印刷机长的判断以及经验也不尽相同,常常造成品质上的不稳定。

    ②仪器测量法。这种方法通常是印刷操作者将印出来的印刷品拿到看样台上,采用密度计或分光光度仪扫描彩色导表上的每一墨区色块,得知哪个色版、哪一墨键需要做加减墨,然后将此信息传到墨键上的步进电机调整放墨量。现在也有设备制造商开发出扫描整张印刷品色彩值的监控仪器,而不是扫描单一的彩色导表,如海德堡的CPC系统。

    三、小结

    CIP3/4油墨预置技术现在愈来愈多地应用于生产中,从而可以减少纸张、油墨的使用量,大大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使用印前文件的油墨预置系统具有很高的精确性。精确度的提高,也就意味着无需进行多次试印刷就可以达到样稿的颜色效果,自然也就减少了很多次试印刷中所用的纸张与油墨,主要表现为:

    ①缩短开机准备时间,提高印刷机的效率。一台进口四色印刷机能在10分钟内完成印版的单面四色套准及校色,缩短了传统的上版及校色时间,适应于短版活的时间要求。

    ②具备墨量数据优化功能,提高墨量预置的准确度和墨量控制的精度。由于引入数据工艺流程取代了人工校色环节,能保证印样与印品的一致,且能多次重复一致,能适应当前客户对颜色的高品质要求。

    ③降低生产成本。由于减少了试印刷次数,缩短了印刷机的开机准备时间,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正常的生产工作。从而减少了企业本应支付的某些固定支出,大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

    因此,CIP3/4技术的引进,对提高印刷品的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拓展新的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得不说是重大的突破。

声明:站内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反映任何网站意见及观点。

全部评论

婵繐绲藉﹢顏堟嚔瀹勬澘绲块柣鈺兦归崣褔骞掗妸銊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