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在色彩管理中的运用

印前频道 - 色彩管理 来源:中国印前网 作者:cpcool 2010-11-26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印刷制版技术和印刷设备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为印刷技术的提高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多年来一直为印刷人所追求的色彩管理和稳定的印刷效果已经成为可能。

    众所周知, 只要有稳定的油墨量和稳定的网点转移就能得到稳定的印刷效果, 稳定的油墨量可以通过控制实地密度来达到, 稳定的网点转移则需要稳定的印刷条件, 包括标准的设备状态、印刷压力、润版液控制以及晒版等。实地密度随着密度仪的广泛应用已经可以控制和检查, 机器状态可以通过定期的检查使之保持相对的稳定, 润版液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水处理设备的应用使润版液的控制也越来越容易。这些控制虽然也是印刷控制的要点, 但在这里不做重点讨论, 本文仅对如何确定适合的实地密度进行讨论。
 
    多年来, 如何让晒版质量得到控制一直是困扰业界的一大难题, 但随着CTP 制版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这是一个从模拟到数码的飞跃。传统晒版时, 由于曝光和显影等条件的影响, 我们不能灵活控制网点的大小。而CTP使印版上网点大小的调节和控制变得相对容易, 基本上可以实现我们想要的数据, 从而使我们得到稳定的标准的印版成为可能, 为得到稳定的印刷效果提供了关键的条件。
 
    但是有了以上这些条件就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色彩了吗?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得到答案。这就是什么样的实地密度数据才是我们需要的呢? 如果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则所有的控制都将成为空谈。现成的答案是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 但这些标准定立的依据是什么? 定立的条件我们能实现吗?我们能始终坚持使用与标准相同的条件吗? 很显然不行。那么如何确定我们自己需要的实地密度标准呢? 传统的做法是不断的调整墨量使印刷色彩与彩样一致。大家都知道, 不同的实地密度将直接影响网点扩大, 从而破坏标准, 使稳定的质量成为梦想。没有标准不变的实地密度就不会有稳定的网点扩大率, 没有稳定的网点扩大率就无法得到标准的制版线性补偿曲线, 没有线性补偿曲线也将没有制版数据。所以标准实地密度的确定成为整个色彩管理的关键。
   
    正当我们为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G7工艺方法的出现使这一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G7 是在美国GRACL( 商业平版胶印应用普通要求) 委员会的支持下开发出来的。它打破了传统的工艺方法,建立在CTP 数码出版成像和分光光度计检测基础上, 是打样到印刷的革命性新工艺。它通过分光光度计, 对印张上的中性灰平衡进行测量控制, 并以一个新NPDC 曲线来匹配图像的视觉效果。G 代表要校正的灰色( Gray) 值, 7 则代表7 个在ISO12647- 2 印刷标准中定立的基本色: 青、品、黄、黑、红、绿、蓝。读者评判印刷品最直接的工具就是眼睛, 现在最能反映我们视觉效果的标准是孟塞尔的三个指标:色度、明度和彩度。CIE1976Lab 色空间是一个均匀的、能模拟人眼并将效果量化的色度空间, 基本上可以反映这种关系。分光光度计可以将特定波长的光同时或先后照在待测样品和标准样品上, 比较二者的光度量, 求出所收集到的光通量之比。通过其内存的数据和计算程序, 将所测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各种色度值即Lab 值。在G7 工艺中, 将分光光度计引入到过程的控制管理中, 对中性灰的评判用的是色度坐标值a、b 和明度值L 来表征人眼的观察效果。印刷过程中使用分光光度计来控制, 使人眼的视觉效果可以直接反映在数值上, 完成更科学、更精确的复制。
 
    G7 方法的核心是对HR( 亮度范围HighlightRange) 进行控制, HR 是中间调的灰色区域( c50、m40、y40) 减去纸张的密度所得的相对密度。G7 通过实地密度、网点扩大和CTP 等工艺, 并结合G7的特性数值的综合控制, 确保HR 得以准确获得。
   
    G7 将我们视觉的中性灰转化为数值标准, 即其色度值为a=0±0.5、b=- 2±1, 也就是K50 的色度值。以此做为标准检测CMY 三色中性灰( c50、m40、y40) 的色度值, HR=0.54, 单色K 的HR=0.5。从密度与明度的关系中我们看到, 当相对密度为0.54时明度为6 级, 而10~6 级的曲线斜率最大, 6 级以下斜率越来越小, 说明HR=0.54 时是人眼视觉观察的一个转折点。从该点向左, 人眼感受力强, 而向右观察力渐趋迟钝, 所以0~0.54 的密度段是我们在印刷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所以G7 方法的要点就是控制中性灰, 即( c50、m40、y40) 处, 其相对密度值HR=0.54, 色度值a=0、b=- 2, 同时50%处网点扩大为CMY=15%±3%, K=18%±3%。只要控制住这个点达到标准, 则人眼的视觉影响可降到最小,从而起到控制印刷品质量的作用。
 
    至此, 我们终于找到了文章前面提出的如何确定实地密度的方法, 只要在印刷时保证中性灰的色度值达到a=0±0.5、b=- 2±1, 同时HR=0.54 左右,单色K 的HR=0.5 左右, 在这时得到的各色实地密度值即为标准的实地密度值。实践中只要其它条件在标准状况下, 当中性灰( c50、m40、y40) 的a、b 值达到标准范围, 同时HR 也满足标准范围后, 我们惊奇的发现, 在这样的实地密度值时网点扩大竟然也同时满足了标准的要求。从而我们可以大胆地肯定, 此时的实地密度与网点扩大值同时确定为印刷的标准数据。在印刷过程中仍然可以只需控制住实地密度和网点扩大即可得到你想要的结果。G7 作为一个革命性的工艺, 不仅可运用在印刷机上, 而且还可成功地运用到数码打样、屏幕软打样等诸多方面, 从而能真正意义上的实观所见即所得。当然, 色彩管理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 其中有很多需要我们坚持和解决的问题, 包括如何让印刷机状况始终处于标准状态、油墨性质对网点扩大的影响、环境变化对印刷的影响等很多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和探讨。总之, 印刷的标准化、数据化、规范化将是印刷的长期话题。
声明:站内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反映任何网站意见及观点。

全部评论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