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宅查公馆 修复历程尽显匠心

资讯频道 - 产业聚焦 来源:网络 作者:cdo 2018-07-30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起伏的建筑就是跌宕的乐章,将城市汇成乐谱,奏响瞬间的交响。它们虽不会表达,但本身已是最美的语言。在上海新旧海派建筑文化碰撞最激烈的南京西路,一些老建筑被修葺后重现神采,旧日的乐章再次跃动。

7月21日下午,《大中里的前世今生》观片会在威海路420号查公馆内举行。纪录片《大中里的前世今生》,由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今晚》节目组承制,本次观片会邀请到了纪录片总策划孙孟晋、总导演周洪波、执行导演邬钧宜,以及上海史专家薛理勇、著名作家陈丹燕等沪上文化名人共同参与。
观片会上,相关人员讲述了该纪录片的创作背景,以及大中里地块、查公馆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同时,还对老建筑与新建筑的关系、老建筑的保护规则进行了热烈地探讨。众所周知,查公馆这座百年老建筑,也历经了8年潜心修复,今年5月中旬甫一开放,慕名而来者众。而这栋从历史书里走出来的老建筑,被修复到什么程度,还能拾回当年的影子吗,又能否为大众再次鸣响穿越历史长廊的世纪回响?

修旧如旧,重现风华
查公馆始建于1920年代,于1999年被评定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随着大中里改造项目启动,为了保留和活化这栋历史建筑,项目开发商之一的香港兴业国际积极主导将整栋建筑平移57米至威海路,并组建专家团队按照原始建筑图纸进行修葺。
在现代化高楼鳞次栉比的威海路上,这栋风格迥异的建筑轻易便俘获了路人的目光。查公馆正面呈现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巴洛克式山墙、欧式外廊、爱奥尼克式立柱,线条干净利落,用鲜明的德式建筑语言勾勒出很强的立体感,一层为仿石材立面,二、三层清水红砖墙,人字形屋面,屋顶两边盔顶相望,塔尖冲天大有刺向苍穹的气势。不仅通过色彩的碰撞赋予视觉的惊喜,更以厚重雄伟的气场摄人心魄。


在修缮过程中,香港兴业国际贯彻“原样原料”的原则,外墙材料中,石材采购同质花岗岩石料进行镶嵌拼接,清水红砖遴选同材质、同尺寸、同色材老砖,采用批补法和相嵌法进行替换,早年被烧毁的西塔楼第四层和尖顶及后来被拆除的东面塔楼屋顶也按照原始图纸进行了重建恢复。
信步走到查公馆背面,又有不一样的惊喜。与正面的德式建筑风格迥然不同,查公馆的背面全然一副江南水乡建筑模样,用中式建筑语言精雕细琢:木质的立柱和木门都披上了红色外衣,与红色砖墙相映成辉,木门上的木雕尽显匠心工法,表达着中式建筑的端庄和典雅。


焕然一新的查公馆与最初兴建时并无二致,中西合璧,雄伟不失端庄,就连细节都面面俱到,木门上全都镶嵌着彩色花窗,值得玩味。擅于把玩色彩的张艺谋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就不止一次通过教堂彩色花窗丰富场景、烘托氛围和营造美感。查公馆在这些斑斓色彩的点缀下,赏心悦目,表达着年代的风情,往日风华毕现!

一门两世界,一梦近百年
走进查公馆,仿佛走进百年前的富庶人家,百年风情迎面而来。几何图形天花板、地坪花砖和木雕工艺的门窗令人目不暇接,最纯粹的年代元素在查公馆重新走上舞台。
在内部整体修缮中,更考验细心、耐心和匠心。如天花板,先除去涂料层,露出原材质,随后调制石灰和沙子补浆,填补缺失、裂缝,最后涂一层薄石膏,刷上浅黄色石灰底,加以打磨使其泛出光泽。保存不好的部分则按原样重制,如地坪花砖,先将现存保留完整的地砖切割下来,集中重新铺设于西门厅,然后采用传统工艺烧制缸砖方式原样复制一批地砖,铺设到其他区域,以保持室内整体风格统一。


一楼到二楼有两处楼梯,木质的阶梯和栅栏裹着红漆,与门窗呼应。在楼梯立柱上,精美的木雕花纹彰显着细节的品味。拾级而上,想象着百年来从这里上下的人们,有一种与与历史同行的神秘感和神圣感。
登上二楼南面的阳台,头顶的复古吊灯、脚下的花砖和欧式外廊,是这座百年建筑最后的挽留,在这里享受阳光的亲吻,闭上眼仿佛便能重温叱咤上海的旧梦。再向外望,便是威海路上的一片喧嚣,与静谧安然的查公馆俨然是两个世界。
除了进行建筑的原始修复,查公馆内还加装了如空调、电梯等现代化设施,并且尽量在视觉上保持风格统一。如在电梯玻璃门里附着着的菱形网格栅栏,随着电梯门的开关而一张一合,造型上传承了上世纪上海滩人工电梯的年代特色,颇有趣味。


在查公馆边走边看,好像路过了百年的光景,窥见百年前的上海模样。再推门而出,恍若隔世,仿佛做完了百年的旧梦。而这一百年乐章重新跃动,鸣响久违的旋律,将是上海永恒的协奏曲!


声明:站内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反映任何网站意见及观点。

全部评论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