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香港文化教父荣念曾

资讯频道 - 人物访谈 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hccm 2010-07-03

c7f339b2211e83f6e8f78dd037813231_3_2_600_100.jpg

荣念曾 

被访嘉宾:荣念曾
采访:高璇
摄影:王晶莹 

荣念曾,被人们敬称为香港的文化教父,一直致力于推动本土文化的发展,是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活动家。他的为人非常谦和,与他短暂的交谈使我忘记了他的艺术大师的身份,更像是与一位亲切的长辈聊天。 

荣念曾简介:
1943年生于上海的荣念曾5岁随家人移居香港。先后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并获得城市设计及城市规划硕士学位。1979年返港,荣念曾开始艺术创作,参与各种艺术活动。从1985年开始。荣念曾成为"进念.二十面体"的艺术总监,担任导演、编剧、舞台设计。编导了《中国旅程》系列、《二三事》系列、《百年孤独》系列、《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系列等超过100出舞台制作。荣念曾的戏剧中,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与当下的社会政治问题紧密结合,始终保持对社会时事强烈的关注。在荣念曾等人的推动下,"进念.二十面体"成为香港前卫戏剧的当然代表。2001年,在福特基金会资助下,荣念曾策划成立三年一次的世界文化论坛,并于2003年成为该活动的副主席。 

Q:您参与了上海世博会日本展馆内文化演出的导演工作,请给我们介绍一下?
荣念曾:日本政府委托我,希望我与一位日本导演合作创作一个舞台表演,听过基本的概念后我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世博会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在一个展馆里有一位中国导演与一位日本导演一起创作一样作品,这本身就很有意义。这个概念有他的实验型,当然也是可以行得通的,我与日本导演讨论怎样进行舞台上的合作,我们在各方面都需要沟通,这是一个建在中国的展馆,所以我希望邀请中国的昆曲演员,另外我还希望请7到10岁的小朋友。一是我希望寻找一种传统与当代互动的关系,昆曲是中国戏曲里面最老的一个剧种,用昆曲最为合适;二是年轻一代与上一代之间的互动,请一些小朋友来表演也非常好。同时我也建议他们从日本请一些能剧的演员来中国,给中国昆曲演员一些工作方,让演员之间互相交流。舞台上将呈现的是日本能剧演员在吸收了一部分昆曲的养料后表演的当代剧目,他们还要适应与小朋友同台,这些小朋友非常可爱,他们会在台上唱歌,讲述他们是怎样关心环保的,我看到了一种力量。

Q:在很多人的推动下昆曲变得很受欢迎,您是怎样看的?
荣念曾:我不断的给自己提出问题,希望多角度的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这些都很重要。传统戏曲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是一个另类的历史。因为中国传统戏曲比如说昆曲、京戏等,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以前的人们的行为、沟通方法是怎样的,我是用一个比较抽离的方法与传统戏剧建立一个关系,我可以通过传统戏剧学习到很多,而不只是去文化消费戏剧。我去看戏,看完之后从来不觉得很舒服觉得我消费了,而是对他们充满好奇心,希望知道我们文化里面传承下来的内容,通过他们我吸收到很多,在对自己的了解方面也多了一个层次。

Q:现在很多年轻艺术家困惑于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请给他们一些建议?
荣念曾: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其他人的路可以借鉴,但不需要重复。我常常会说,有时候我们在表达过程中会选择不同的方法,这已经是个开始了。比如我用不同的方法讲我刚才讲过的话,比如我用上海话来讲,或用英文讲,得出来的结果肯定不一样。年轻人要大胆的去表达,用不同的方法去表达,尤其现在科技发达的情况下,你想要表达的内容很容易就可以记录下来,比如你把想表达的内容录音,一小时录一次,几个小时之后,就可以知道自己表达内容上的类同与不同,然后你就可以学会如何与自己沟通,了解自己。

Q:您在美国学习的是数学和建筑,您是怎样将这些非常理性的知识运用于艺术中的呢?
荣念曾:我觉得文字也非常理性,但我们可以把他变成感性的表达工具。数学同样也有他感性的一面,建筑更不用说了,像空间的处理。看起来好像比较枯燥,但里面有很多人为的元素,我倒并不觉得数学和建筑是一个僵硬的或者说理性的学问,我觉得里面有很多的可能性。比如说《易经》就是跟沟通有关系的,人与自然的沟通,人与人的沟通,他是将沟通的概念放在了一个结构上,我们也通过他来解释世界的发展、能量的变幻。这要看你怎么来用学问了,有些人用学问是为了发展,有些人是为了逃避,我想"迷信"比较接近后者。

Q:请为我们介绍一下进念.二十面体?
荣念曾:进念.二十面体差不多有30年了。19年前有一群年轻朋友,他们在处理一些不功能性的事情时得到了很多乐趣也受到了很多启发,于是他们聚在一起,决定成立这样一个组织,来做一些之前没有做过的事。当时他们就用舞台作为一个平台,来做这样一个实验,大概有三十多个人,在八十年代初期大家聚在一起时,他们觉得大家建立这样一个平台是很重要的,他们把自己的零用钱拿出来,足够他们去租一个地方做会所,做很多不同的实验。开始他们是做舞台上的实验,后来也做多媒体。在八十年代初期多媒体还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在非常有限的条件下他们在寻找一个无限的可能性,这是进念.二十面体在开始时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在九十年代进念.二十面体也经历了几个很重要的演变,在香港作为一个文化团体我们也经历了1997年的一个转变,通过这个转变也对自己的身份有个新的认识,也借这个机会重新了解中国与香港的关系,也了解到在政治方面文化应该有一个怎样的位置。

Q:您刚刚从美国回到香港时,那时香港的艺术是怎样的?
荣念曾:香港是一个很开放的城市,在那个时代几乎每个礼拜都有不同的艺术节、电影节,全世界不同的国家都想在香港办各种活动,我觉得那个时代是蛮多元的,香港现在比较老牌的组织也是在那个时代开始的,包括香港艺术中心、香港艺术节,进念.二十面体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那个时候大家都在寻找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拓展的平台,这些平台里面有些是自发性的,是由下而上很草根的,也有比较中产的,也有高雅艺术,类型是很多的。

Q:您的工作涉及到了绘画、戏剧等多个领域,您最喜欢的是哪一项?
荣念曾:我在不同的阶段会接近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我想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画画是最喜欢的,我想与很多人合作的时候,舞台表演是我喜欢的,当然沟通还是最重要,因为你做任何作品出来,你的作品的生命就在作品与其他人产生互动的时候有没有生命力在里面。所以通常作品的生命就反映在他展示的过程里面,这一点也是我感兴趣的,因为这是借与自己沟通的过程与别人沟通。

Q:什么是您做事的动力?

荣念曾:举例来说我有时会很喜欢吃某一种东西,可是这种东西会影响健康,影响我的精力,有时我多喝水想东西就会清楚一点,所以我建议大家多喝水不要乱吃东西(笑)。

Q: 非常感谢!

声明:站内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反映任何网站意见及观点。

全部评论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