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特式建筑艺术(2)

资讯频道 - 创意潮 来源:设计在线 作者:selin 2011-07-13
 

    
    亚眠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真正的兴起还是在1117年。当时路易十四取得政权以后,在其心腹大臣柯尔贝尔的努力下,商业、手工业日益兴隆。亚眠的文化事业也十分发达,在市内的皮卡第博物馆陈列着罗马-高卢人时代的出土文物和一些古代艺术品。


亚眠大教堂

    著名的亚眠大教堂位于皮卡第地区的中心,是哥特式建筑顶峰时期的产物。这座大教堂总面积达7760平方米,中世纪时,它可以容纳全城的百姓,还绰绰有余。东西长一百四十五米,相当于一个半足球场的长度,它包含中厅及两边平行的侧廊,其中的袖廊或者叫十字厅,长70米,其整个平面土上呈拉丁十字状。大教堂不仅仅是长和宽,而且高大,中厅内从地面到拱顶有44.5米高,当你站在大教堂前仿佛感到神之伟大、教堂的神圣、以及人又是如何的渺小,也许这正是当年设计师们的初衷。

    
    亚眠大教堂始建于1152年,是罗马式的建筑风格;1218年由于遭受雷击而摧毁。重建工作开始于1220年,中央广场的修建工程于大约1245年完成。唱诗班的修复是于1238年开始的,完成于1269年之前,而教堂的绝大部分,包括十字形的翼部部分,直到1288年才得以峻工。1366年修建了南部的塔,而北部的塔则是在1401年修筑的。

    
    教堂内部的明显特征是业已完善的歌特式的设计风格,例如唱诗班中的教堂拱门上的三拱式拱廊,其下部由杂草来修饰,较高的上半部分因为天窗的存在而使其色彩显得比较辉煌明亮,因此教堂内部看上去仿佛可以分为上下两层。最初,中央广场的三拱式拱廊通唱诗班的装饰一样,杂草丛生,但后来,由于建筑上的原因,即广场的高度需要再提高三米的要求,而最终筑造了围墙。教堂的模型是七个呈辐射状的小礼拜堂与唱诗班中的双向式回廊相对应。

    
    亚眠大教堂是法国最大的教堂,同时也是法国最美的教堂之一,从里到外,到处是精美的雕刻物品,林林总总,多达四千多枚。这些雕刻被称"亚眠圣经",因为这些木雕石刻生动地再现了圣经中的几百个故事,这在当时,对于中世纪那些众多、且不识字的教徒来说,是一套真正的活生生的圣经。从现代意识的角度来看,亚眠大教堂更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因此它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中。

    
    法国人是建筑大师,其在建筑艺术中创造了由三层同心圆组成的圆花窗和“火焰式”窗饰,这样,当外界的光线从玻璃窗花中透入时,能使教堂内闪烁绚丽夺目,飘忽不定的神秘光彩。而其创立的教堂尖塔上之透雕棱饰,则更加丰富了哥特式建筑宏伟华丽,优雅飘逸之姿。

    
    这种风格也曾影响到1386年兴建的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它的一簇簇高高耸立的尖塔和两边的支撑拱架好似象牙雕刻而成,精美无比。米兰主教教堂 (Piazza del Duomo) 米兰市中心的一座哥特式大教堂,世界最华丽的教堂之一,规模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米兰的象征,被马克吐温称赞为“大理石的诗”。1386年开始兴建,各国工程师纷纷设计方案,1500年最后完工。虽经多人之手,但始终保持了“装饰性哥特式”的风格。教堂建成后,内部又陆续增建了不少附属物,直到19世纪末才最后定型。教堂大门内的日晷是1786年建造的,阳光自堂顶射入时,随着地球的旋转,阳光的移动,一年四季均可准确指出每天的中午时刻。

    
    德国如今在歌特音乐中是如何举足轻重大家想必都知道,但当初德国哥特式建筑却起步较晚,其中最为壮观的乃是始建于1248年的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始建于公元1248年,完成于公元1322年。正面有高达160米的两座塔楼,显得庄严神圣。科隆大教堂具有后哥特式所特有的非常丰富而精致的建筑装饰。在建筑物所有的细部上都覆盖着有流动感的石造透空花纹。德国哥特式教堂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的高塔建筑产生出强烈的飞腾升华,超脱尘世的效果,使人叹为观止。

    
    歌特神秘,歌特式建筑更神秘,歌特式教堂高耸入云的尖顶、充满怪诞和夸张特点的巨大肋拱、五光十色的花窗玻璃,甚至每一块石头、每一个精雕细镂的局部都在宣扬着基督教的彼岸精神和灵性思想。

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

    
    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

    
    “哥特”是指***人,哥特艺术是***艺术之义,是一个贬义词。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了。

    
    第一个哥特式建筑是在法国国王的领地上诞生的。之后整个欧洲都受到“哥特化”的影响。

    
    哥特式有人专指建筑,哥特式雕刻最初附属于建筑,公元13世纪后与建筑分离;哥特式绘画巅峰在公元14—15世纪。

    
    哥特式教堂建筑在艺术造型上的特点:首先在体量和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从教堂中厅的高度看,德国的科隆中厅高达48米;从教堂的钟塔高度看德国的乌尔姆市教堂高达161米。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

    
    如果说罗马式以其坚厚、敦实、不可动摇的形体来显示教会的权威,形式上带有复古继承传统的意味,那么哥特式则以蛮族的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它的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的雕刻的装饰,综合地造成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有人说罗马建筑是地上的宫殿,哥特建筑则是天堂里的神宫。

哥特式教堂结构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意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

    
    从审美的层面看,罗马式建筑较宽大雄浑,但显得闭关自守,而哥特式建筑表现出一种人的意念的冲动,它不再是纯粹的***建筑物,也不再是军事堡垒,而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标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纪获得一点有限的自由,人们会发现一丝现实世界的阳光透进了黑暗的中世纪。

    
    与哥特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是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

    
    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它的人物形象开始保持独立的空间地位,追求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力求符合真实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动的塑造,使人体逐渐丰满起来,衣褶也随之有了结构的变化,使人感到衣服里面是实在的人体。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哥特式建筑上多采用圆雕和接近圆雕的高浮雕。

    
    哥特式艺术接近生活和写实,遍布欧洲,因此也称国际哥特式风格。晚期的哥特式艺术已明显孕育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声明:站内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反映任何网站意见及观点。

全部评论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