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30岁的设计师都在干什么

资讯频道 - 观点·话题 来源:中国设计在线 作者:cdo 2018-05-24

很多设计师喜欢把完成职业目标的年龄定在30岁。

我30岁要进入自己梦想的公司... ...

我30岁要在某个级别的公司里坐上总监... ...

我30岁要开自己的公司... ...

我30岁要财务自由...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30岁成了设计师们“约定俗成”要成功的年龄,不管你现在多大,一定想过要在30岁的时候要怎样怎样。

有人拼搏努力,30岁到来的时候成为了自己计划当中的样子。

有人没有计划,却总觉得30岁理应怎样怎样。当自己依然混迹底层的时候,却从没想过那些30多岁优秀的设计师每天如何工作,如何思考才能成为如今的样子。

或者说,在30岁之前,应该积累哪些经验与能力才能让自己在30岁之后的设计之路走得更加稳健与宽广?

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躲不过的30岁。

1

目标与达成

30多岁,如果按本科毕业来算,意味着这些人至少工作在10年左右。这个年龄的设计师,关注设计产出的质量,但更关注设计的目标与达成。

经过他和他同伴设计之后的稿子,是否对业务结果的提升带来了明显的拉动?这是他作为设计师的价值。

关注设计是你的专业,关注目标是你在这个公司的职业。公司不在乎这个年龄的你专业高低,在乎公司给你拟定的职位是否达到预期。这个预期是结果,而不是过程。你需要用设计来树立价值壁垒。

2

底层逻辑与设计方法

过去,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单点突破,遇到一个消灭一个,发现专业短板就赶紧补齐。

如今,大风大浪经历过后,解决独立的某个问题已经不足以让他们兴奋,找到某类问题的共性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才是他们更感兴趣的地方。

别人靠灵感做设计,他们靠方法论来解决当没有灵感的时候如何产出优质的方案。他们探索设计的底层逻辑来解决变化多端的表层问题。

这是30多岁设计师最关注的地方,也是他们最花力气去研究的课题。

3

着眼大处、死盯细节

不知你是否发现,高阶的设计师都有一个通病,就是“细节洁癖”,它的近义词可能是“像素眼”、“对齐控”、“整理癖”等等...

越是高阶的设计师,经过多年的历练之后,瞟一眼任何画面都会出于本能反应去“过滤”画面。你关注细节,他关注细节中的细节。你关注细节中的细节,他可能关注众多细节叠加之后是否产生了足够的价值。

他们也许早已经不动手做设计,但一眼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既深刻又犀利。

4

寻找规律、定义规则

我们在工作中,会有很多相同类型不断重复输出的工作。

如何保证不同设计师同时参与设计时风格统一?

如何保证不同水平设计师参与设计的产出质量统一?

如何保证短时间内的迅速输出?

答案是“建立一个达成一致的规则”。

用普适性的规则解决大部分普适性的设计需求。关键是要找到日常设计问题中背后的规律与逻辑。如何平衡通用性与特殊性,这需要多年的经验与沉淀。强者制定规则,新人使用规则。这是规则的价值,也是他们作为强者的价值。

5

分享与传承

匠人终身都在磨砺手艺,但最后都需要有能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接班人。

设计亦如此。你做得好重要,你能让你的同伴做的好更重要。

大部分设计工作需要协同合作,需要有轻重缓急。不同阶段的设计师需要承担不同分量的工作。30多岁,正是一个传承的阶段。他们也许正忙着为重大项目决策设计方向,也需指点新人为未来团队搭建合适的人才体系。对于他们来说,传承是工作更是责任。

6

声望与影响力

为什么很多大师级别的人喜欢投入大量时间去演讲、去分享?

除了能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给与后辈一些帮助之外,还能够建立声望。声望就是影响力,影响力就是价值。

设计做到最后,除了积累口碑,对于设计师而言,更大的野心也许就是建立自己的设计流派。

你的理论是这样,而我的风格是这样。我们互不干扰,且各有特色。在某个细分下都有自己明确的定位与受众。

30多岁,即便过手的项目已经数不清,但自己擅长什么类型的设计、什么类型的喜好偏向却早已经能确定。这个阶段的设计师已经开始强化自己的设计观点、强化自己的擅长风格。除了用作品去表达,还需要去传达自己的设计观点,让更多的人去认同,甚至能够影响他人去推动和改变这个行业。

这是声望。

30岁,对有些人来说,已经逝去,对另一些人来说却要马上面对。

不管过去还是到来,30多岁都是个躲不过的阶段。也许你从没考虑过这些问题,不妨从现在开始准备,对面这个或许让你迷茫、恐惧或是平淡的阶段。

声明:站内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反映任何网站意见及观点。

全部评论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