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物设计不仅能看也得能“演”

资讯频道 - 观点·话题 来源:设计在线 作者:cdo 2016-02-01

       猴年将至,有两只猴子已经率先走红网络,央视猴年春晚的吉祥物“康康”甫一亮相,就引发网友讨论。随后,“2016台北灯节”主灯“福禄猴”,以一只葫芦形状的“光雕猴”样貌出现,被不少网友“嫌弃”。吉祥物,如今作为重要活动的“标配”,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对于吉祥物设计家来说,吉祥物是如何设计出来的?中国的吉祥物设计正在经历怎样的发展?

  公众有批评吉祥物的权利

  表现社会审美能力的提升

  吉祥物设计被公众议论,个中有点赞有批评,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而在专家眼中,这样的情况是十分正常的,而且已经成为常态。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郭振山教授表示:“吉祥物是为全国人民设计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每个人都享有评价它的权利。这种评价如果因为设计者是个知名人物而戴上面纱,则是不应当的。”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吉祥物、“第六届东亚运动会”吉祥物、“第3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会徽、“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联合国成立70周年”、“海南博鳌”纪特邮票的设计者,在他看来,公众的一针见血,表现了公众从自己角度出发的直接判断,无可厚非。事实上,这种关注证明了公众审美水平的提升,也从一个方面表现了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关注,对设计者来说,这更是一件好事。

  在郭振山的记忆中,1990年中国第一次承办亚运会,当时的“熊猫盼盼”认知度很高,但却并没有受到大家的议论,只能说明人们对吉祥物的评判和认识都处在十分初级的阶段。在当时特定历史环境的条件下,这样的事物并不能引发观众们的“围观”。而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发布“福娃”吉祥物的时候,人们的关注度则提高了很多。郭振山说:“在间隔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们国家的标志设计水平和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相伴提升,在提升的过程中,建议和批评就直接体现了老百姓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郭振山坦言,作为各种国家级活动的吉祥物设计者之一,包括“大运会”“东亚运动会”在内的会标都引发过争论,自己也看到过一些评价,但他认为更应该看到这种被关注的价值。

  创意与技艺的双重考验

  艺术家应当保持独立思考“设计师也不应当因受众的评价而左右自己的艺术想法。”在郭振山看来,公众毕竟不是设计师,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评论。但是设计者还是应当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从专业出发,保证作品的专业性。在创意和技术两者之间,后者决定了作品的成形,所以不应该忽视,两者应该相辅相成。郭振山举例说:“如果比创意的话,爱因斯坦的想法应该会更高一些,但他不是设计师。当然,技术水平再高,但在创意上不能打动受众也是行不通的。”

  郭振山介绍说,除了造型能力和艺术修养,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样关键。吉祥物是标志设计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以吉祥物的形式起到标志的作用,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要有设计家的创意、思维能力和纯艺术家的表达能力,从难度上来讲,普通的标志设计赶不上吉祥物设计,因为吉祥物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对艺术家的要求都很高。孙悟空的形象并不是谁都可以画的,吉祥物考验艺术家的设计能力。

  设计师也要“戴着枷锁跳舞”

  民族性文化性最重要

  对于一个吉祥物设计来说,创意是首先受到考验的部分。在这里,就要考虑其中的文化属性,民族性则是首要部分。郭振山说:“中华民族的特征,尤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是要蕴含在内的,之后,还要再细化到地区特征,比如东北的设计中会出现东北虎,但是在西南部的设计中就会看到孔雀、猴子的形象,吉祥物设计也深深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在他看来,设计师也是“戴着枷锁跳舞”的人,艺术家在这方面受各种文化诉求的制约。

  吉祥物要传达吉祥,要传达积极的愿望,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那么,传统审美的取向也是设计师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郭振山举例说,“温哥华的运动会曾经用过野人做吉祥物,但是在中国就不可能成为吉祥物。吉祥、美好是中国民众需要的。”而作为天津特征之一的“精卫鸟”,就一直难以披上“吉祥物”的外衣,作为一种虚拟的神物,它不仅仅长得像“乌鸦”,而且身世也显得悲凉。虽然有“精卫填海”的精神,但很难作为“吉祥物”出现。

  传统手法结合现代形式

  吉祥物不仅能看也得能“演”

  在吉祥物的表达手法上,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是目前最常见的。大多数吉祥物也是通过国画勾线等方式产生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的方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给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郭振山认为,如今的吉祥物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与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比如3D、动漫表达,吉祥物不仅仅要展示,而且还要能够“表演”,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以通过不同的载体、媒体展示传播。

  吉祥物还要“好记”,单单以名字论,吉祥物的名字要与活动的宗旨和理念相吻合,“福娃”“海宝”“天使”等名字都是既能表达寓意,同时寄托吉祥,而且能够让人过目不忘。一些活动通过征集“名字”的方式,引起公众对它的认识 。通过关注吉祥物能够关注活动本身,在设计初期就要考虑这个因素。另外,吉祥物能够让人“一见讨喜”也十分重要,它不光是给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看的,更多的是要展示给老百姓,让人们愿意拿在手中把玩,才是好的吉祥物。郭振山透露,一个吉祥物的诞生,身上每个细节都是经过精细测算的。

  语境变化导致“生肖当道”成历史

  从设计水平上看,吉祥物难有国际标准,郭振山说:“这就像帕瓦罗蒂和宋祖英的歌唱水平无法比较一样。但在设计上也要考虑国际化的影响,如今中国举办的国际运动会等世界性活动越来越多,在设计上也较多地考虑了语言和禁忌。”

  而文化的变化,也给吉祥物设计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新挑战,未来的设计上,或许“生肖当道”正在成为历史。在过去,中国吉祥物往往以当年的“属相”为设计原型,这样的设计很容易通过。1993年东亚运动会上手持白玉兰花的“金鸡东东”,2004年大运会的“猴子申申”,2008北京残奥会的“福牛乐乐”,都是老老实实按生肖年取名的典范。而如今,人们对生肖的理解也与20年前有了很大的偏差,除了鼠、猪以外,鸡、猪、兔、马、虎等在新语境中含义都在发生变化,很多已经不再适合做吉祥物。

  对于吉祥物设计面对的问题,郭振山认为,“吉祥物设计没有共同的共识和观点,吉祥物的设计和评选,现阶段还没有标准,这是如今需要解决的。”他也表示,在实际应用上,这种体系的共识也在逐渐形成。

  我国现代吉祥物最爱用叠音字

  谈起中国现代吉祥物,国人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北京亚运会的吉祥物“熊猫盼盼”,那是本土刮起的第一波吉祥物风潮。据调查显示,中国大众对“盼盼”的认知度高达92%,46%的人将它作为印象最深刻的吉祥物。从“盼盼”以后,叠字取名这种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被广泛运用,1999年世博会的“灵灵”、2004年亚洲杯足球赛的“贝贝”、2011年“中国海运杯”吉祥物“扬扬”,再到南京青奥会吉祥物“砳砳”等等。这些名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许多不同的吉祥图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就充分体现了从传统文化中取材的设计理念,“贝贝”的头部纹饰是新石器时代的鱼纹,象征收获,“欢欢”的设计灵感来自敦煌壁画中的火焰纹样。其次,设计师们也非常喜欢到汉字中找灵感。汉字本身极具形式美,如果能够结合文字背后的寓意,那真真是极好的。台湾设计师巫永坚设计的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从“大宝”到“人”,都体现了汉字应用到吉祥物设计的前景。

声明:站内网友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反映任何网站意见及观点。

全部评论

暂无相关推荐